您的位置:蕭山網(wǎng) > 第七屆全國網(wǎng)絡(luò)媒體蕭山行 > 魅力蕭山 > 正文

錢塘江文化

更新時間:2015年11月23日 20:21    內(nèi)容來源:蕭山網(wǎng)   

  把酒問東溟 潮從何代生

  ——錢塘江何時開始有涌潮

  北宋范仲淹在《和運使舍人觀潮》一詩中提出“把酒問東溟,潮從何代生”?前來觀潮的人和本書的讀者也許會想得知這一問題的答案,不妨就此了解一下錢塘江涌潮這一自然景觀有關(guān)記載的大體時間。

  遠古時期,錢塘江河口的潮汐也與其它河口一樣,慢慢上漲,而后又慢慢退落,一日兩度,周而復始。隨著河口的演變,河口出現(xiàn)喇叭形,而水下沙坎也逐漸形成,從而提供了產(chǎn)生涌潮的條件,然而,喇叭口和沙坎究竟是什么時候形成的,至今無足夠資料證實,所以,從這一途徑得不到問題的答案。

  據(jù)記載,秦始皇南巡至杭州,前往會稽祭奠大禹時,因“水波惡”而無法渡江,不得不西行六十公里,從今富陽縣境江面較窄的河段過渡。

  秦時,錢塘江“水波惡”并不能肯定這就是涌潮,但說明水勢洶涌渡江難。子胥驅(qū)水為濤的傳說卻早已廣為流傳,而且伍子胥被奉為“潮神”,說明伍子胥與錢塘江涌潮有著一定聯(lián)系。東漢王充批駁這一說法時,錢塘江已出現(xiàn)壯觀的涌潮。

  根據(jù)史書記載,我國歷史上北方早已出現(xiàn)涌潮,在王充之前,西漢時枚乘《七發(fā)》中所說的“廣陵濤”,也在長江,出現(xiàn)在今鎮(zhèn)江、揚州一帶,當時的涌潮很壯觀。隨著河口的下移和變遷而逐漸衰退。年代一久,人們也就逐漸忘記,甚至也就不知道哪些地方曾經(jīng)有過涌潮。然而,錢塘江的涌潮不是衰退而是更加強勁,因此,人們便逐漸把伍子胥與錢塘江的涌潮聯(lián)系起來。其實,長江口的北支如今也還可見到涌潮,只是不如錢塘江涌潮壯觀而已。

  如果繼續(xù)往前查閱,還能見到《越絕書》中的記載。伍子胥被害后,越王勾踐與計倪商討出兵攻吳時,便考慮到錢塘江“浩浩之水,朝夕既有時,動作若驚駭,聲音若雷霆,波濤援而起……”。由此不難看出,當時的錢塘江已有涌潮,這一時間為公元前483年(伍子胥自刎)至公元前473年(越滅吳)之間的十年時間內(nèi)。

  河流的變遷、河口的形成、沙坎的淤積而至涌潮的產(chǎn)生都不是用十年、二十年來的計算的,喇叭口的形成、沙坎的發(fā)育都經(jīng)歷了漫長的歲月,許多方面要用世紀來計算?磥磉@個問題,只回答了一半,肯定了春秋時錢塘江已有涌潮,至于再往前推移到何時,還有待進一步探討。

  八月十八潮 壯觀天下無

  ——小引

  八月十五夜,  月色隨處好。

  不擇茅檐與市樓,況我官居似蓬島。

  風味堂前野桔香,劍潭橋畔秋荷老

  八月十八潮,  壯觀天下無。

  鯤鵬水擊三千里,組練長驅(qū)十萬夫。

  紅旗青蓋互明滅,黑沙白浪相吞屠。

  人生會合古難必,此景此行那兩得。

  愿君聞此添蠟燭,門外白袍如立鵠。

  北宋沿襲了隋以來的科舉制度,地方考試均在中秋發(fā)榜。熙寧四年(1071年),時值蘇東坡任杭州通判,考試卻未按時張榜,身穿白袍在門外等候的考生,一個個望眼欲穿,蘇東坡無限同情,迅即命筆,寫成這首《催試官考較戲作》一詩,表達了考生的心愿,希望閱卷官挑燈夜戰(zhàn),迅速批出考卷,以便輕松愉快地去欣賞八月十八的錢塘江涌潮。

  世界上有涌潮的河流眾多,如南美的亞馬孫河、北美的科羅拉多河、法國的塞納河、英國的塞文河、印度的呼格里河等,河口都有涌潮。

  歷史上,我國有涌潮的河流也為數(shù)不少。夏時,潮盛于冀州(今河北、山西兩省及河南黃河以北、遼寧遼河以西),故導河有逆河以迎潮水;春秋時,潮盛于青州(約今山東、遼寧兩省東部),這一帶的河流有涌潮,故齊桓公欲至轉(zhuǎn)鮒觀潮舞;漢時,潮盛于廣陵(今揚州、鎮(zhèn)江一帶),故枚乘《七發(fā)》有觀濤于廣陵曲江之說;六朝以后,潮始盛于浙江(錢塘江)。涌潮首先出現(xiàn)在北方,而后逐漸南移。如今,長江口的北支,浙江的鰲江和椒江支流永寧江也有涌潮。然而,錢塘江涌潮卻以壯觀聞名于世。

  錢塘江涌潮的強度和壯觀景象,除亞馬孫河外,其它河流均無法與之嫓美。亞馬孫河涌潮的強度與錢塘江雖可一比,但錢塘江河口江道擺動頻繁,涌潮潮景變化萬千?烧f是獨占鰲頭,無與倫比。

  涌潮在天邊出現(xiàn)時,若素練橫江,“漫漫平沙起白虹”,待涌潮長驅(qū)直入來到眼前時,又有萬馬奔騰之勢、雷霆萬鈞之力,銳不可擋;涌潮的變化又是“涌若蛟龍斗,奔如雪雹驚”,“雷震云霓里,山飛霜雪中”,呈現(xiàn)出“海面雷霆聚,江心瀑布橫”的景象。古往今來,錢塘江涌潮正是以其磅礴的氣勢贏來了千千萬萬的觀潮者!

  1900多年前,東漢哲學家王充就有錢塘江涌潮的論述;東晉畫家顧愷之有《觀潮賦》;唐代已形成八月觀潮的風氣;南宋觀潮之風鼎盛,當時把檢閱水師、祭潮、觀潮和弄潮表演集中在八月十八,那時的臨安府(今杭州)萬人空巷,江邊十余里熙熙攘攘,人山人海,車馬難行。

  唐朝以來,杭州一帶曾是觀潮的好地方,著名的有樟亭(宋改浙江亭);明嘉靖九年(1530年),鹽官海決逼城后,便可在城樓上看到“海潮薄岸,怒濤數(shù)十丈,若雪山駕鰲,雷奔電激”的壯觀潮景。以后,鹽官逐漸成為觀潮勝地。近年來,鹽官鎮(zhèn)海塔旁又新建樓臺亭閣,為觀賞涌潮提供了有利條件。

  歷史上,有關(guān)錢塘江涌潮的記述不少,歷代騷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和畫卷,成為我國文學藝術(shù)寶庫中的珍貴財富。

  錢塘江涌潮氣勢磅礴,成為舉世無雙的天下奇觀。然而,涌潮的能量巨大,往往沖毀堤防,肆虐兩岸原野,給沿江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。人們?yōu)榉乐褂砍蔽:,長期以來,沿江修筑海塘。但當仍無法控制其危害時,又不得不乞求蒼天和神靈保佑,或施展驅(qū)邪降妖之術(shù),為此,歷史上又有祭潮和鎮(zhèn)潮之舉。錢塘江畔又不僅修建了鎮(zhèn)海塔、海神廟,而且還留下了無數(shù)有關(guān)涌潮的傳說和人文景觀。



作者:  編輯:姚晨曦